廣州民企淤泥處理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2016-05-31
作者:朱漢斌 呂鵬 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布時間:2016/3/15 9:50:26
“江湖淤泥理化調理及復合固化處理技術及系統”項目通過省級鑒定 |
在“江湖淤泥理化調理及復合固化處理技術及系統”項目科技成果鑒定會上,鑒定委員會專家組與項目主要負責人合影。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張勇傳擔任此次鑒定委員會主任。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茆智擔任此次鑒定委員會副主任。
■本報記者 朱漢斌 通訊員 呂鵬
3月10日上午,受廣東省科技廳委托,廣州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在廣州主持召開了由廣州市水電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和廣州珞珈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江湖淤泥理化調理及復合固化處理技術及系統”項目科技成果鑒定會。經專家鑒定,該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鑒定委員會專家組認為,該項目研發出一種新型淤泥固化劑,解決了極細顆粒的泥化關鍵問題;提出優化了脫水固化和拌合固化新型復合工藝流程,提高了固化淤泥的結構穩定性;構建了淤泥輸送、混合和脫水一體化的“淤泥理化調理及復合固化處理技術”系統,提高了淤泥處理效率,節省了淤泥處理場地;建議進一步加大推廣應用力度。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鑒定委員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張勇傳,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茆智,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高級工程師季冰,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楊國義,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王德漢,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孫連鵬,深圳市海創環境治理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韓洪波7名專家組成。
該成果主要應用于河湖淤泥處理處置環境治理工程領域,是集高效的固化劑固化技術、淤泥固化設備和工藝技術為一體的淤泥固化處置集成技術,其特點是通過向河道疏浚淤泥中添加高效的復合型固化材料來改善淤泥的物理化學性質,使淤泥中的有害物質固定化、穩定化,使固化處理后的淤泥的土工力學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不僅避免了淤泥的二次污染,也使淤泥實現了資源化利用的目標;根據城市河道底泥的物化特性,河道淤泥固化技術設備選用高效的單軸螺旋管道攪拌機、粉料自動供給機、空壓機、格柵振篩機、拖泵、淤泥輸送管道等與板框壓濾機系統組成復合型的淤泥固化工藝技術設備集成系統,不僅使淤泥固化處理的效率大大提高,也實現了淤泥固化處置的自動化和規模化施工。
廣州市水電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家立表示,“江湖淤泥理化調理及復合固化處理技術及系統”項目屬于公司針對河湖污染現狀而自行立題研發的成果。項目立題研發至今,已取得多項國家授權專利。成果已在廣東廣州、湖南常德、湖北黃石等地的河道淤泥整治工程中成功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環境效益。
朱家立表示,湖泊是重要的國土資源,具有調節河川徑流、發展灌溉、提供工業和飲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溝通航運、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以及開發礦產等功能,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相比國外江湖淤泥處理技術,我國淤泥處理技術長期存在施工設備自動化低、無害資源化利用低以及適用性局限等問題。廣州市水電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聯合廣州珞珈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經過多年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共同研究總結出國際先進水平的“江湖淤泥理化調理及復合固化處理技術及系統”,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據了解,項目第一完成單位廣州市水電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1975年,隸屬于廣州市水務局,2008年轉制為民營企業。目前公司下設23個分公司和一家專門從事環境技術業務的子公司。2005年5月以來,公司被廣州市防汛、防旱、防風總指揮部批準為廣州市防汛機動搶險隊。近年來,在廣東聚智誠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創新規劃及項目實施推動下,廣州市水電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并獲批成立廣東省以及廣州市越秀區河道淤泥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同時獲得廣州市越秀區淤泥處理處置技術知識產權產業化示范專項。據悉,廣州市水電建設工程有限公司高層領導以及全體職工對科技創新非常重視,尤其是知識產權創新以及創新成果轉化是公司重點發展方向,在創新發展規劃推動下,公司正在參與2項廣東省標準制定,旨在建立完善、國際領先的淤泥處理處置標準。
項目第二完成單位廣州珞珈環境技術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集中環境保護技術、園林綠化、環保建筑材料、化工材料等多種環境處理技術研究的研發型公司,主要從事泥水環境改善、固體廢物處理等環保技術服務與投資運營。公司現有員工42人,形成研發、技術和管理三個團隊。
“淤泥處理處置是江河、湖泊水環境改善與治理的前提,是生態環境修復和重建之必要。”廣州市水電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志杰表示,目前我國江河、湖泊生態環境及其受污狀況普遍存在著七大問題:泥沙淤積、水面退縮、富營養化、沼澤化、鹽化、酸化和由此引起的生態環境惡化以及資源退縮。其中,泥沙淤積、水面退縮、沼澤化屬于水利生態的范疇,而鹽化(重金屬化)、富營養化和酸化則為生態環境內容。
據介紹,目前國內外城市河道疏浚淤泥處理處置技術主要包括焚燒、脫水、固化、熱干化和堆肥等。其中,焚燒技術在經濟性和規模化處理方面存在局限性;脫水處理和熱干化處理具有二次污染、再泥化及占用大量土地等缺陷;堆肥處理是一種改善土地的良性循環、輸入大量有機質以改良土壤的方式,但淤泥堆肥施用區域、施用量等需要嚴格控制,淤泥處理量有限,而且大部分污泥含有重金屬等有毒污染物,該處理方式逐漸失去市場。另外,將淤泥進行堆放棄埋或運送到海洋拋棄,這不僅會占用大量耕地,也易造成二次污染。
江湖疏浚淤泥是一種很有利用價值的潛在資源,無害資源化處置是其關鍵環節,深入研究并能夠提出高新、高效淤泥處理處置技術并對淤泥實施減量化、穩定化和無害化處理以及淤泥資源化處置,并與工程建設掛鉤,可以解決我國受污染河湖尤其是大中城市受污染河湖面臨的窘境,可以解決沿海大量產生的廢棄淤泥的處理問題和淤泥的海洋拋泥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當然,也可以部分解決工程建設用土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淤泥合理地資源化處理處置關系到環境、生態和節能減排,尤其是大中城市的河湖淤泥的有效處理處置直接影響城市的水環境、水生態、城市人居生活和城市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疏浚河湖受污淤泥是凈化河湖水質、恢復河湖生態的重要前提。
河道淤泥固化實施后能夠對廣州市帶來極大的社會效益,但由于目前對社會效益量化研究水平所限,僅能對部分社會效益進行量化。河道淤泥固化實施后減少的洪澇災害風險損失效益、人居環境改善效益進行了量化,根據目前的研究水平,河道淤泥固化實施后能夠量化的總社會效益約為23.5億元。
趙志杰表示,“江湖淤泥理化調理及復合固化處理技術及系統”處置技術融合了污染淤泥的疏浚、預處理、無害化處理資源化處理等多方面的技術,使淤泥的處理處置集成化成為一個封閉系統;開拓性引進國外重大設備,并實現整體設備國產化、自動化生產技術流程,并與我國各類大型清淤設備對接,對淤泥清淤—環保輸送—調理脫水—復合固化—資源利用處理形成鏈條式自動作業。
該技術實現在一個系統內,基于“淤泥調理脫水固化技術”和“理化調理復合固化技術”搭建了完全適用于江湖各種組成結構形態的淤泥處理處置,同步實現淤泥的調理脫水和復合固化。其突出特點在于:適用于江河、湖泊各種淤泥;可分散處理處置,也可集中處理處置;大顆粒、多渣土、少含水率與極細顆粒、高含水率、高黏度淤泥,可分開處理處置,也可聯合分級處理處置;根據資源土應用的實際要求,在成本能接受的條件下,可將淤泥含水率降到30%,甚至更低,應力強度相對也可以提高;自動化程度高、經濟環保。
據了解,淤泥理化處理及復合固化成套技術系統以峨眉沙島、大蠔沙島淤泥處置工程應用為基礎,在廣州市內形成淤泥理化處理及復合固化成套技術系統應用示范,帶動了當地淤泥處置技術的發展,為改善水生態環境作出了貢獻,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希望在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企業堅持科技創新,更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