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創新河湖健康評價工作為河湖治理“問診開方”
2022-06-01
廣州:創新河湖健康評價工作為河湖治理“問診開方”
來源: 廳河長辦 發布日期:2022-05-16
河湖健康評價是河湖管理的重要內容,是檢驗河湖長制“有名”“有實”“有能”“有效”的重要手段。廣州市高度重視,科學謀劃,創新舉措,高質量完成了流溪河、海珠湖、黃龍帶水庫等90余宗河流湖庫的健康評價工作,同時穩步推進其余河流湖庫的健康評價,為切實摸清河流湖庫真實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落實管護措施提供了重要支撐。
一、謀事在先,精心組織河湖健康評價工作
為確保河流湖庫評價質量,2021年2月印發《關于開展廣州市重要河流湖庫“一河(湖)一策”實施方案編制工作的通知》,組織各區和各流域管理機構對全市重點河流湖庫開展健康評價工作。通過專題培訓、開設“共筑清水夢”線上系列講座等方式,組織業務骨干學習國家及省有關河湖健康評價技術要求,強化與各技術支撐單位交流對接,進一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推動河湖健康評價工作高質量開展。為打造精品、體現特色,廣州市河長辦從9月份開始組織有關專家對重點河流湖庫健康評價工作開展調研指導,并以“一宗一單”形式反饋修改建議;10月份組織召開典型健康評價成果匯報會議,根據專家意見,流溪河、海珠湖、黃龍帶水庫等10宗河流湖庫健康評價被列為典型示范案例。
二、先行先試,創新建立起適用于水庫的評價體系
廣州市水庫數量較多,在保障防洪供水安全、農業灌溉、生態環境改善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水庫開展健康評價十分必要。依據《河湖健康評價指南(試行)》《廣東省2021年河湖健康評價技術指引》,結合水庫特征和水庫管理工作實際情況,廣州市率先調整水庫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將水庫淤積情況納入“盆”準則層評價指標,增加生態流量泄放滿足程度作為“水”準則層評價指標,并綜合考慮小型水庫安全運行管理標準化、大中型水庫汛期調度和大壩安全監測工作等情況,提出適用于水庫的防洪安全狀況評價方法。通過印發《廣州市河湖健康評價工作問答》,將水庫健康評價指標體系發送各區、流域管理機構及技術支撐單位,有效推動了全市水庫健康評價工作的開展。
三、規范引領,率先編制河湖健康評價地方標準
廣州依山傍水,擁有山區河流、城市河湖、感潮河網等多類河湖,構建一套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對于科學推進河湖健康評價十分重要。結合近年來的治水經驗,廣州市積極探索符合本地河流湖庫實際特征的河湖健康評價技術路徑和評價方案,開展《河湖健康評價規范》廣州市地方標準編制工作,并于2021年8月17日通過立項批準。《河湖健康評價規范》廣州市地方標準編制從河流、湖泊和水庫三類評價對象入手,并結合廣州地域特點和治水經驗,對部分評價指標分類進行細化和優化,建立起具有廣州特色的評價指標體系。該標準規范了基礎數據的構成與要求、成果圖的空間數據圖層構成等內容,并將評價數據接入廣州河長管理信息系統,實現河湖基礎信息、動態信息、管理信息、督查信息實時錄入、傳輸與共享,為河湖健康評價工作提供數據支撐,最終實現信息化、無紙化、動態化評價。
四、手段創新,積極推動健康評價方法高效、出彩
河湖健康評價內容多樣、評價范圍廣,涉及多種評價方法和手段。廣州市在評價手段上積極創新,為評價工作提供有益探索、有力支撐。一是開展集水文、水質、水生態全要素調查,摸清“盆”“水”“生物”三位一體的物理、化學、生物特性,構建“水量”數據庫;二是運用野外監測、遙感反演、無人機建模等多元技術手段,開展天、地、水全方位摸查,對河湖岸線、涉水工程、水源地保護區等進行動態監測,形成“衛星遙感全面普查―無人機重點詳查―人工現場核查”的高效工作模式,實現多學科交叉融合,解決傳統調查評價以點代面、以偏概全弊端。三是引入遙感水質反演技術,獲取河流湖庫水質動態監測結果,既評判面狀水質情況,又追蹤歷史水質數據,為充分了解河流湖庫水質時空變化特征提供了信息支持。